【新项目科普】五月踏青小心“草爬子”,应对叮咬我们这样做——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开展蜱虫传播疾病诊断科研与治疗项目
蜱是仅次于蚊类的第二大病媒传染病媒介生物,已知可传播病毒83种、细菌14种、原虫32种、回归热螺旋体17种,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虫病、莱姆病、Q热等,其中森林脑炎、出血热等都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
森林脑炎,能够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起来会导致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人被咬伤后,通常有7-15天潜伏期。莱姆病初期可能只是皮肤红斑,之后会慢慢发展到关节、心脏、神经系统等部位,引发关节炎、心脏传导异常、脑膜炎等一系列问题。
有何症状?
✸局部反应。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轻微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会更长。
✸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皮疹、水疱甚至全身性的荨麻疹。
✸感染症状。如果蜱虫携带病原体,可能会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如何预防?
预防蜱虫“五部曲”
1.穿对衣:长袖长裤,浅色为主。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灌木丛、森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建议着长袖上衣、长裤和长袜,尽量减少皮肤暴露。衣物的颜色最好选择浅色,以便更容易发现附着的蜱虫。此外,可以将裤脚塞进袜子或靴子里,防止蜱虫从裤脚爬入。
2.喷对药:驱虫喷雾,重点防护。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可以有效防止蜱虫附着。驱避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进行,避免过量使用。
3.查对身:活动结束,全面检查。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前应认真检查全身,尤其是腋下、腹股沟、头皮、耳后等隐蔽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户外活动,还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看是否有蜱虫附着。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并洗澡。
4.走对路:硬化路面,避开草丛。尽量选择石板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行走,避开草丛、灌木丛等蜱虫活动区域。如果必须进入草丛,尽量走在中间,避免接触植被。
5.清环境:定期清理,避免滋生。定期清理住家周围的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驱除。
被咬了咋办?
正确步骤(黄金时间:24小时内)
1.工具准备:用细镊子(或专用蜱虫夹),避免徒手接触。
2.夹紧头部:贴近皮肤表面,垂直夹住蜱虫头部(口器部分),切勿拉扯身体。
3.垂直拔出:缓慢、平稳地垂直向上拔出,避免扭转或拖拽(确保口器完整取出)。
4.勿留残留:检查伤口是否有蜱虫口器残留,如有小块皮肤凸起,及时就医处理。
5.消毒伤口: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叮咬处,并用肥皂清洗皮肤及手部。
被蜱叮咬后,这样处理更安全:
✸蜱虫口器残留或无法取出前往普外科门诊就诊;
✸自行取出蜱虫但叮咬后部位出现化脓、剧烈疼痛或异常红肿或发热、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意识模糊)等前往急诊科或神经内科、消化呼吸内科就诊;
✸如被蜱虫叮咬后没有任何不适,建议叮咬七天以后到我院排除森林脑炎等蜱传相关疾病的血液检测,检验科现已开展森林脑炎IgG抗体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IgG抗体检测、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检测。
注:每周二、周四8点前采血检测,于次日14点取报告,欢迎患者前来咨询。
文字/图片|检验科 黄伟岑
排版/校对|刘 钊
审 核 |王彦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