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将蓝玉死的有多惨?朱元璋赐他“全尸”,结果只剩下一张人皮
中国古代历史中,谁最擅长铲除功臣?毫无疑问,朱元璋与刘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刘邦在即位之后,迅速铲除了昔日的同盟与功臣,甚至杀害了帮助他打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此后,吕雉也亲手处死了彭越,并亲自带兵绞杀了英布。刘邦还建立了一条铁律:“非刘氏不得称王”,这不仅意味着他对功臣们的深度怀疑,也暗示了他对权力的紧紧把控。刘邦封了七位异姓王,然而不久后,这些王爷都被他一个个斩杀。
然而,若论起手段更狠的帝王,朱元璋无疑比刘邦更为凶狠。刘邦虽然有“鸟尽弓藏”的手段,但他的大多数功臣并未落得悲惨的结局。而朱元璋不仅屠戮了无数功臣,特别是他那些同乡的“淮西勋贵”,还掀起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和“胡惟庸案”,致使近三万人的性命丧失,这场屠杀持续了十多年。而明朝的开国功臣,能逃过一劫的寥寥无几,只有像汤和、郭英等少数人得以善终。正因为如此,建文帝上任时,几乎无法找到可以信任的将领来维护朝廷的稳定。
那么蓝玉到底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才会导致如此悲惨的结局?朱元璋为何对他恨之入骨?
蓝玉的罪行
蓝玉,作为明朝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在徐达、常遇春等功臣逐渐老去之后崭露头角,成为洪武时期备受青睐的军事人物。蓝玉不仅与常遇春有亲戚关系,他还是其妻弟。蓝玉的军事才能堪称出色,他参与的“捕鱼儿海之战”堪称经典。在这场战役中,他带领明朝步兵深夜突袭北元,彻底击败了北元的残余势力,从而消除了北元对明朝的威胁。这一战为蒙古的内部分裂埋下了伏笔。为了表彰蓝玉的战功,朱元璋封他为“凉国公”,而非最初的“梁国公”,以此来提醒蓝玉冷静。
展开全文
但蓝玉虽然战功赫赫,却也暴露出许多缺点。他性格上有些骄横,个人生活上极为放纵,贪财好色,甚至有一次在攻占北元的过程中,因夜晚未能及时开门进入城池,愤怒之下亲自指挥攻城。而更令朱元璋震怒的是,蓝玉在追击北元元顺帝时,看到元帝妃子未被带走,竟然一时心生色欲,将其霸占。这一行为无疑是对皇权的极大挑衅,蓝玉的所作所为令朱元璋心生疑虑,认为他已经开始形成威胁。
朱元璋在给蓝玉封“凉国公”时,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改变封号来警示他冷静,但蓝玉未能理解这一深意,反而感到不满,甚至抱怨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这无疑加深了朱元璋对他的厌恶。蓝玉的命运已经注定。
蓝玉的死亡与后果
有一种说法认为蓝玉的死因与朱标的死有关,认为如果朱标没死,朱元璋可能不会对蓝玉动手。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朱标的死只是蓝玉悲剧的催化剂。如果蓝玉能够像汤和那样谨慎、低调,或许他能在朱元璋面前保住性命。然而,蓝玉过于嚣张、不知收敛,这才是他走向死路的真正原因。如果他遇到的是宋仁宗等宽容的皇帝,或许还能保得一命,但他偏偏遇到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大臣结党营私,威胁到皇权的任何行为。
最终,朱元璋忍无可忍,在1393年下令御史参蓝玉,利用这一机会将蓝玉的罪行无限放大,最终爆发了震动朝野的“蓝玉案”。蓝玉被指控谋反,最终被残酷处决,连同他的家族被满门抄斩。蓝玉的死,给当时的权臣们敲响了警钟,也让许多大臣心生恐惧。
蓝玉的死因极为惨烈。他不仅被剥皮填草,死于极其残忍的刑罚中,这种刑法最初是朱元璋为惩治贪官污吏所设计的,但最后却用在了蓝玉身上。虽然外界宣称蓝玉留下了“全尸”,但事实却是,蓝玉的尸体最终只剩下了一张人皮,而这张人皮被送到了蓝玉的女儿——蜀王妃那里做纪念。
这场大规模的清洗不仅短期内帮助朱元璋稳固了政权,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提供了背景。朱标和蓝玉的死后,朱棣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最终发动了震惊朝野的靖难之役,彻底改变了明朝的政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