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矛、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枪出现最晚?正史中六大用枪高手

虽然矛的成本较低,这种战斗方式还算能接受,但槊的成本要高得多,因此软杆槊应运而生。隋唐时期,槊杆一般采用韧木制作,最上等的马槊常使用柘木。制作软质槊杆的工艺复杂且耗时。制作过程首先选取上等的韧木主干,剥成均匀的蔑条,再用油反复浸泡,直到不再变形,风干后用优质胶水粘合,最后用麻绳包裹,待麻绳干透后涂上生漆,最终包裹以葛布,才能制成一把高质量的槊杆。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近三年,且成功率仅为四成,因此这些槊不仅仅是兵器,更是工艺品,价值极高。

因此,在隋唐时期,马槊成为了高级武将的专属装备,甚至象征着身份。只有将门世家或出身显赫的将领才能拥有,而普通士兵则难以拥有此等武器。

至于枪,它的出现比槊要晚些。根据《中国兵器史稿》记载,枪的雏形出现在两晋时期,最早的长枪是铜枪。晋代的铜枪被视为后世铁枪的先驱,因为它起源于对矛的改良。最初,枪杆并非柔软,而是由铜、铁或硬木制成,重量较大,且柔韧性差,使用起来需要强大的臂力。直到宋朝,制造工艺的进步才使得软杆枪开始流行。

在宋代,广泛使用的枪杆叫做“积竹木柲”,它是一种复合材料的枪杆。制造时首先取牛筋木做为核心,外包竹片,再用藤条和丝线缠绕,最后涂上生漆。制成后的枪杆具有极好的弹性,不易变形,外层生漆还能防腐。与槊的制作相比,枪杆的制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因此,宋朝的软杆枪可以大规模装备普通士兵。

在枪、槊、矛的不同尖端形状上,也有明显差异。槊和矛的尖端多呈剑型,有多个切面,有助于破甲;而枪的尖端为三角形,便于拔出。这也是枪相较槊和矛较晚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两晋之前的冶炼技术,尚难以锻造出棱形的枪尖。

槊的锋利程度明显强于矛,其锋长可达50至60厘米,破甲能力较强。与此相比,枪尖较短且为棱形,虽然不如槊和矛尖锐,但因其设计,可以更容易拔出。为了防止枪刺入敌人时难以拔出,槊和枪的连接处一般都有一圈凸起,称为“留情结”。此外,枪的“留情结”处常会装饰一撮红缨,用来防止血液流到枪杆上滑手,因此枪也被称为“红缨枪”。

这些细微的差别导致了三者在战场上的用途大不相同。一般来说,矛长而重,适用于步兵和车兵,主要作为防御性武器;枪轻且短,适合骑兵使用,主要用于刺击;槊则是重型兵器,适合重骑兵和高级将领使用,具备强大的破甲能力。

俗话说:“月棍,年刀,久练枪”,枪被誉为“百兵之王”,在十八般武艺中最难练,掌握不易。接下来,我们可以细数正史中的六位枪法高手,看看他们如何运用这一武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