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书,这些常识你应该知道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篆书”含义广泛,包括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雄浑质厚的两周全文、风格多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和圆匀挺健的秦小篆等。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历时达千年之久;秦篆称为小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一类是秦和秦以前的篆书,即考古发掘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及石鼓文和秦刻石等;另一类是以后的作品,如汉代的碑额、三国时期的《天发神谶碑》、唐代李阳冰、清代钱坫、邓石如等的书法作品。
篆书艺术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同样是篆书创作,可以出现许多种不同的体态和风格。要写好篆书,首先必须掌握小篆,进而上溯到石鼓文。然后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上下功夫,然后就能写甲骨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多种书体。
有人认为篆书是被淘汰了的书体,可有可可无,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历史上—些著名的书家和书学理论家如黄山谷、姜白石、王澍都认为学书而不穷篆隶,则不知用笔的方圆,即使是要专攻真、行、草,也还需要研讨篆书。后代法书,掺人篆笔是常事,而且其功夫的深浅,决定着水平的高下。篆书要求笔笔中锋,笔笔实在,结构对称,造型美观,是书法研习的极好书体;篆书能使习书者对文字演变源流有一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文字学基础知识;篆书的学习能增加端庄、古朴、厚重的书法修养,增强和扩大书法的表现力:对于准备学习篆刻的人,写篆书是一条不能缺少的必经之路。所以,篆书的学习与研究是不可忽视的。
篆书,在历代书法中著名的大家为数不多,如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等。秦以下,直到明代,篆书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水平不高。但篆书在清代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出现了大名鼎鼎的邓石如和吴昌硕等一批大家。邓石如以秦篆为基础,参以汉篆、汉碑额和隶书的笔法,一改从秦代以来写篆书的呆板方法,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石鼓文》体态堂皇,字体繁多,圆活奔放,笔法严谨,气势雄强,朴茂自然,对后世篆书的影响颇大,有“千古篆法之祖”之称。晚清的篆书名家范永祺、杨沂孙、吴大潋、吴昌硕等人无―不受其影响,并从中脱胎而出,其中以吴昌硕成就最大。
“篆尚婉而通”,篆书的笔势从甲骨文、金文、石鼓到小篆都具有不同形体,而且在同一形体之中,又各有不同的风格。学习篆应该溯本求源,就像学隶书必须从汉碑人手一样。习篆不宜参人别的笔意,要忠于原作的笔态神韵,不要一开始就追求个人风格和面目。当习篆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参考一些大家的临习作品,从中吸取营养,如赵之谦临《峄山碑》、吴昌硕临《石鼓文》等。
必须强调,练习篆书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要认识篆字。学习小篆,先要读读许慎的《说文解字》;学习大篆,就应该懂得金文及甲骨文方面必须掌握的常识。总之,先要识篆,才能写篆,而且也才能把篆书写好。不然,所写的篆书,谬误百出,即使用笔正确,结构好,最后也是白费力。
写篆书,一般都是从小篆人手。同样,要识篆字,也应从认小篆开始。在练习篆书的用笔和结构的同时,把《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临写记熟,这样就给习篆书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end-
纯铜十二生肖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