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用掉7亿多吨石油,5亿多吨得靠进口,这比例高得吓人

我查了下数据,大庆油田现在每产出一桶油的成本,大约在55美元左右。而沙特那边,10美元一桶就能搞定。这还不算油层条件的差异,中国70%以上的油田是低渗透、特低渗透,也就是油藏埋得深、岩层致密,油不好流出来。

要挖这些油,就得打超深井、用高压注水、甚至需要二氧化碳驱油。这种操作,不仅技术复杂,还特别烧钱。中国石化年报里就提到,这类油田的采收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打下去十桶油,只能挖出来三桶。剩下的,留在地下,气人但没办法。

那就别自己挖了,全靠进口是不是更合适?

现实没那么简单。中国对外依存度这么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是一步步算账算出来的。毕竟全球石油是商品,价格每天都在变,有时候买比挖便宜太多。

2020年疫情刚爆发,国际油价暴跌到30美元一桶,中国果断出手,买了接近2亿吨石油,直接塞进战略储备库。这批油现在再拿出来用,相当于半价进货,稳赚不赔。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量,进口渠道足够分散。

中国从全球50多个国家买油,前三大供应商分别是沙特、俄罗斯和伊拉克。除了传统的中东,还签了伊朗、委内瑞拉这类非常规供货商的长期合同。万一哪个国家断供,其他方向还能补上,不会被人一刀卡死喉咙。

这就是现在的能源战略:宁愿多花点运费,也要分散风险。谁都知道,把油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管篮子多结实,早晚出问题。

但我也看到一个趋势。中国现在没再一股脑追求多买油,而是开始从源头上想办法少用油。

新能源这几年不是白干的。我翻了下工信部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10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60%以上。这还只是乘用车领域,加上商用、物流、电动重卡这些细分市场,中国在油车向电车的替代上,速度比我想象的快很多。

而且这个替代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延缓消耗的现实操作。

进口石油,其实是在给新能源争取时间。

你可能觉得这话听起来像啥大棋论,但真不是。道理很直接,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越挖越少。现在多靠进口撑着,是为了让新能源有时间练级,不然一下断油,电动替代没跟上,就是全国停摆。

所以别看现在油轮还在忙着进港,油田也在稳产控量,国家其实已经在下一盘长期棋。

比如页岩油、深海油气勘探,现在成了主攻方向。南海、塔里木、四川盆地这些区域,过去因为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没动真格的。但现在设备和技术都上来了,能开一口是一口,目标是把国内这部分潜力股搞活。

再比如光伏和风电,现在不光是发电工具,还是降油依赖的战术武器。国家能源局年初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风光装机超过1.3亿千瓦,占新增电源的一半以上。

这是实打实在削油,不是喊口号。

我以前总觉得中国能源政策特别保守,不愿意冒进。但现在回头看,能在全球油价暴涨暴跌中稳住脚跟,还能腾出手来推进新能源替代,说实话,这节奏掌握得不算差。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储备量是不是够、突发冲击顶不顶得住,这些都是真问题。但比起一味硬挖本土油田赔钱卖、陷入消耗战,现在这个边挖边买边转型的组合拳,确实更实在。

我不敢说这条路一定能通向能源独立,但比起死磕老油田、看天吃饭,眼下这个局,起码让人心里没那么慌。

只是我偶尔还是会琢磨,如果哪天国际局势变了,运输线被卡,或者某几个供应国突然变脸,那个时候,我们能撑几天?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