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与沪剧到底谁在上海的影响更大?(2)

越剧《红楼梦》剧照

越剧《红楼梦》剧照

再看沪剧,沪剧原先是属滩簧系,因用上海本地方言演唱,故有本滩之称。抗战胜利后正式统一称沪剧。与越剧一样,沪剧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也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戏曲改革,但真正意义上的锤炼升华,抛去西装旗袍的幕表制式的演出改为剧本导演制式的演出的蜕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这-时期是沪剧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繁荣和艺术升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沪剧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编排了一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剧目,加上当时电台的推波助澜,所以有些沪剧唱段如流行歌曲般人人都会哼上几句。沪剧与越剧根本的不同点是沪剧在文革前夜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戏迷也就是粉丝,而在文革前夜越剧的粉丝是渐渐地式微,那些中坚的粉丝有的是四十年代就粘附上,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六四年起,古装戏很难再排演了,要改演现代戏,越剧现代戏除了部《祥林嫂》可排演,其它几乎没有。二是越剧剧种自身的原因。越剧唱腔大多委婉细腻,千转百回,柔弱凄楚,而当时男女同台演出还在实验之中,所以编演革命历史剧及时代英雄人物等方面有先天的缺陷,长期没有合符情势的戏曲上演,所以时间不等人。而此时沪剧已上演了一大批剧目,获取了大批粉丝,尤其是新一代的沪剧迷,有些沪剧唱段简直就是流行歌曲,人人都会唱几段,如像王盘生老师的《志超读信》,丁是娥老师的《从前有个小姑娘》等唱段,远远胜过当今社会的流行歌曲传播力度,这批粉丝的年龄段都是40、50的。当时正是这批新生代戏迷力量的崛起,所以在文革前夜的65、66年,沪剧的影响力和粉丝数在上海首次超过越剧,成为最受欢迎和有影响力的剧种。

沪剧《璇子》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