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向,為什么我們把火器叫槍而不是銃

這同樣是一個小伙伴給我私信的留言,表示為什么我們明朝時期管火器叫火銃、鳥銃,怎么到了清末就改名叫火槍了。這個問題有點復雜,尤其會涉及到很多歷史方面的問題,所以狗子我也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說。

首先從明朝時期來看,火器並不是完全被稱為銃,而是銃槍並用。好比說我們比較熟悉的鳥銃、三眼銃,這種存粹的使用空心身管發射彈丸的火器被稱之為銃沒毛病。甚至當時還有雙管震疊銃和6+1根身管的明朝加特林——迅雷銃。

但咱們再看一張圖,下邊這些三神鎲、雷光劍、梨花槍、天蓬鏟等物件都是冷兵器+火器的結合體。雖然我覺得這些兵器上的火器無非只是近距離用來燒灼敵人的焰火筒,但可以看出,那會兒將槍和火器結合最為普遍。

看下邊這個明朝《三才圖說》的器具篇,對槍的描述中將槍分為標槍、長槍和梨花槍三大類,而梨花槍就是頭部帶射火筒的兵器,可以說當時大家對“槍”的火器屬性已然接受。

所以說,咱們可以將明朝時期的銃、槍定義簡單的理解為

銃:只能由火葯燃氣噴射或者靠燃氣膨脹推射彈丸的兵器。

槍:可以是長槍、可以是標槍,也可以是帶噴火筒的梨花槍。

然後問題來了,那么明清時期多數還是把鳥銃稱之為銃還好理解,那為什么到19世紀,清朝遇到洋人的火槍之後就改口稱‘槍’了呢?難道和燧發機有關系?

不,我覺得這和刺刀有關

前面我說了,明朝時期對於槍的定義在於他是既有火器的特點,也有冷兵器屬性的武器。而西方在17-18世紀淘汰冷兵器兵種的同時,也普及了槍口刺刀。而且當年作戰時,起到決勝關鍵的還是最後的刺刀沖鋒,因此‘銃’這個屬性單一的名詞用在燧發時代的火器上有些不合適。反倒是‘槍’這個詞,尤其是‘火槍’這個詞更能表意。

另外從漢字去考慮,在清代,他們習慣將火槍的槍稱之為金字旁的“鎗”而非木字旁的槍,雖然這兩屬於漢字異體,但特地改偏旁也是為了和原本的木槍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