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戰役
贛州戰役是發生在第一次國共內戰與對日抗戰期間的一次戰役,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紅軍)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國軍)發動,其戰役歷時33天,紅軍方面不僅損失慘重,城未攻克,還影響其擴大和鞏固根據地的工作。後中國共產黨對此役之評價為「是左傾軍事冒險主義所造成的惡果」,認為左傾軍事冒險主義領導者對局勢的錯誤估計,認為奪取中心城市,便可以取得一省數省的首先勝利,盲目地派遣軍事實力和武器裝備都不足的紅軍,強攻國民黨控制下城防極為堅固的贛州。由於紅軍發動此次戰役,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廣東軍閥陳濟棠與蔣介石的矛盾,使得紅軍日後的反圍剿更加困難。此次戰役紅軍在戰略指導上,違背了「戰略上持久,戰鬥中速決;戰略上以少勝多,戰鬥中以多勝少」的原則。同時,對守軍布防的不明,導致不敢輕易攻城;對援軍判斷失誤,攻城和打援的關係處理不到位都是此役紅軍失敗的原因。由於戰事的失利,同年3月,項英拜訪被冷遇的毛澤東,並請其重新出師參與軍事策劃。3月中旬中共蘇區中央局召開了江口會議,總結攻打贛州的經驗教訓,確定紅軍下一步行動方針。彭德懷在他的自述中表示,紅軍沒有在國軍援軍增援時積極打援,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朱德在之後的回憶中認為,由於前三次的反圍剿勝利,中央沖昏了頭腦,直接導致其放棄游擊戰術,轉而攻打大城市。
贛州戰役第一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日期1932年2月23日至3月7日地點 中國江西贛州結果
國民革命軍擊退攻城的中國工農紅軍,成功保衛贛州參戰方
紅三軍團 紅四軍 紅五軍團 江西軍區獨立第2、3、4、5、6師 閩西軍區獨立第7師
國民革命軍第12師第34旅 國民革命軍第11師、第14師 粵系軍閥增援部隊 中國國民黨地方靖衛團指揮官與領導者
彭德懷 陳毅 楊得志 張雲逸 黃克誠
馬昆 陳誠(援軍) 羅卓英(援軍) 余漢謀(援軍) 黃維(援軍)兵力
一萬四千人
一萬三千人(守軍)傷亡與損失
三千餘人[1]:301
不詳
贛州戰役此役與淞滬抗戰幾乎同時發生(贛州戰役是2月4日至3月7日,一二八上海抗戰是1月28日至3月3日),十九路軍對日作戰傷亡慘重後,國軍的增援部隊為張治中的第五軍(下轄第87師和第88師)。之後準備增援上海的部隊為胡宗南的第一師和王均的第七師。
贛州附近的陳誠第十八軍及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等部隊參與贛州解圍。[2][3][4]離上海更近的駐無錫、蘇州一帶的上官雲相一師,駐浙江的戴岳一旅,駐江北的梁冠英一路皆按兵不動。[5]。
《攻取贛州的軍事訓令》是1月10號下達,略早於一二八事變。一二八當日,中共組織了滬西反日大罷工,封鎖日廠,檢查日貨[5],但也同時鼓動上海工人奪取武裝,攻擊國民革命軍,也鼓動國民革命軍士兵反對國民政府,影響了國民政府投入抗日戰爭[6]。
目次
1 戰役背景
2 戰前部署
2.1 紅軍方面
2.2 國軍方面
3 戰役經過
3.1 前夕
3.2 第一次爆破攻城
3.3 再次攻城
3.4 圍襲和撤退
4 戰果及後續影響
5 註釋
6 腳註